南方日報:《流浪地球》宕開世界科幻電影另一種格局

admin 2019-02-15 06:00:52 导读

导读 : 劉慈欣所有的作品都有一種沉浸於鉛灰和冰藍的森冷。這大概源於他確信宇宙的鐵律之下是不可能存在什麼碳基生物所謂的“人性溫暖”,相反,隻有鉛灰——這是很多星...

原標題:宕開世界科幻電影另一種格局

劉慈欣所有的作品都有一種沉浸於鉛灰和冰藍的森冷。

這大概源於他確信宇宙的鐵律之下是不可能存在什麼碳基生物所謂的“人性溫暖”,相反,隻有鉛灰——這是很多星球的色澤,以及冰藍——這是無窮無盡的太空,兩者在力的相互作用與反作用下,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地指向宇宙終極的宿命:生存,抑或毀滅?

人類的存在,不過是其中一次小小的意外與波折,是一條永恆直線之上偶爾起伏又迅速歸於平靜的微小悸動。電影《流浪地球》放大了這種悸動,迅速把劉慈欣普及給了大眾,造就了影片票房全線飄紅﹔但大眾喝彩與好評的並不是真正的劉氏科幻,而是一場“媲美於美國工業電影的視覺盛宴”。就像電影中地球與木星那場驚人的交匯一樣,兩種審美在某一個點上乍然相遇,能夠做到彼此的理解和欣賞,仍然是中國科幻電影發展史上了不起的勝利。

在此之前,大致劉慈欣對自己的作品搬上大熒幕沒什麼信心,代表作《三體》的影視化一波三折,前期造勢極大,幾朵水花之后漸漸悄無聲息﹔而《流浪地球》拍攝前期也有某種哀兵必勝的低調,導演郭帆團隊像蟄伏於地底的蟬,在這浮躁如浪的電影工業時代花了4年時間打磨一部作品。郭帆甚至覺得當影片在剪輯線上一格一格以細碎的鏡頭呈現排布的時候,特別像在打磨某種DNA——這讓他確定了電影的神聖與生命確實存在,並對它充滿敬畏。而這寂靜漫長累積,終於換來了如今這夢想之中、意料之外的認同與喝彩。

《流浪地球》成功的關鍵在於,導演用他的“小”和觀眾所期望的“大”之間,進行了一場“四兩撥千斤”的博弈:劉慈欣的作品蜚聲國際科幻界,誰也想不到第一部被搬上大熒幕的竟是這部3萬余字的《流浪地球》﹔即使獲知即將拍成電影,原著黨們也以為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必將是那些極具沖擊力的場面:地球發動機加速時引起的大潮汐、地月分離、穿越小行星帶、地球派被全體處決……美式科幻電影中有太多似曾相識的鏡頭,落入窠臼如此省時省力,因而顯得格外必然……“我們滿懷期待,卻又隱隱為自己猜到結局而有些不安。”

導演也許早就預測到了大眾的成見,他對影片的一系列精准把控更像是基於這些成見的一場“反其道而行之”。原著裡利用“木星引力彈弓”甩開太陽的這場戲僅1000多字,更像一場有驚無險的過渡,而導演抓住了其間閃爍的碎片,將它注入了自身的審美,亦是傳統中國人對末世和災難的獨特理解,“任何一幕平淡的細節下都湮滅了無數慘烈的血肉驚呼”。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感受類似於精衛填海或夸父追日,在劉氏科幻與大眾審美之間構造起了一道情緒逐漸攀升的“郭氏橋梁”,才是影片真正扣人心弦的關鍵所在。

對於《流浪地球》,原本郭帆是自我懷疑的,“每天都在懷疑,都在懷疑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干什麼,直到影片剪輯的時候還在懷疑”。他的期望也僅僅是希望這部影片至少在商業上不要賠錢,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投資人去相信這個類型,才能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空白多注入一點信心:“必須走出這一步,否則10年之后就看不到中國電影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很多歐美進口影片在中國上映時的票房遠超歐美地區,中國已經成為歐美電影市場的重要“票倉”。西方電影界早就敏銳地注意到這一點,他們努力嘗試如何拍出迎合中國市場的電影。而中國電影發展慢了不行,一味因循別人的腳步也不行,隻有像影片中的地球借助木星的加速度一樣,才能在極速的夾縫中實現彎道超車。而這“超車”成功的關鍵,必須具備堅實的文化獨創,哪怕是包裹於“末世逃亡”這樣的全人類共同假設下,也得具備能夠投射於現實的東方人文思考,比如“家”的概念、“家人”的意義,以及“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的臻境。

西方電影的個人英雄主義視角幾乎挖掘殆盡,而《流浪地球》中那一抹森然的美感與暖意,幾乎全部出自於最為普通的平民視角。電梯裡隊員為了救姥爺韓子昂而死,韓子昂隻多活了幾分鐘,這是多麼徒勞無益﹔劉培強飛躍空間站時,發現還有其他人在爆破艙門﹔蘇拉威西發動機試圖點燃木星時,另外兩座發動機也燃起了5000公裡高的火焰……“飽和式救援”成為全片最溫暖人心的詞匯。就這樣,在無力之中堅持奮進,在孤獨的荒原上踽踽獨行時遙遙聽見人聲的激動,《流浪地球》宕開了世界科幻電影的另一種格局。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浼犲獟/鐢靛奖鍔ㄧ敾锛
下一篇:深挖电影IP价值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