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媒网融媒体记者 于帆
图为电视剧《都挺好》剧照。
尽管电视剧《都挺好》已播完有一段时间了,可是有关它的话题和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这样一部探讨家庭伦理关系的电视剧能够在多个观众群体间走红并持续引发话题,为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4月12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指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电视剧《都挺好》创作研评会在京举办。该剧主创人员介绍了创作历程和心得体会,业界专家学者则分析总结了这部剧走红的深层原因。
很多观众都对剧中塑造的人物印象深刻,甚至对剧中展现出的家庭关系感同身受。对此,在剧中饰演苏明玉这一角色的演员姚晨用“镜子、钉子和孩子”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她的参演感受。在姚晨看来,电视剧创作应“像一面镜子去映照我们的时代和普通人的面孔”。作为演员,则应该做一颗钉子,扎根生活深处塑造角色,同时还要“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永葆好奇心和创新力”。
这一总结,与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贴近现实、表现生活才能赢得观众”的创作定律不谋而合。研评会上,多名与会专家学者提到,《都挺好》在思想和内容上很好地回应了现实社会的热点,在观照现实的创作中,并没有停留在对社会生活的简单呈现,而是从对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种种困惑给予回应和解答。
谈到该剧的创作过程,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总裁、《都挺好》制片人侯鸿亮说,自己看到原著小说是在2010年,2012年买下版权,2017年进行拍摄。“这个跨度很长。但从文本转换成电视剧,播出之后仍然引起了观众的关注和讨论,这展现出了小说旺盛的生命力,也说明故事中涉及的议题是一直存在的,是需要被放在公众舆论场中讨论的。”在他看来,该剧并不像之前中国经典的家庭剧,“剧中人物的创新看似反套路,其实都是对现实的关照。”侯鸿亮表示,“遵循现实主义精神去创作,并不是给观众一个宣泄的通道,而是去引导观众思考问题”。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认为,这部剧为家庭伦理剧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家庭伦理剧并不是生活琐事、一地鸡毛,它可以有更多的担当。范咏戈直言,现实主义创作尤其是家庭伦理剧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对现实的人文关怀,避免把现实浪漫化、把生活碎片化、把娱乐浅表化。同时,要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多维度、多视角,努力摆脱固化的叙事套路。
好剧离不开主创团队匠心打造,同样离不开平台传播和精准营销。记者注意到,这部剧在传播上突破了电视剧传播主要依托线下硬广和平面媒体宣传的局限。尤其是随着电视剧的播出进程,出品方、播出方很好地把握了观众情绪的走向,在传播上设置了与剧情合拍的话题,这些话题在网络上的发酵反过来推动了电视剧的传播。
江苏广电总台内容版权购销中心主任梁鼎表示,好作品离不开好的推手。以“好剧要播好”为原则,江苏卫视一方面为剧集增加宣传力度,譬如利用地域特色,以拍摄地点在苏州的地域特点进行纵深式特色化宣传;另外,围绕剧集播出进程,江苏卫视精准捕捉情节关键点,从原生家庭、代际关系、赡养老人等丰富角度展开延伸,引导推进积极正面、多元的社会讨论,引导广大观众从正确的立场与角度收看剧集内容。梁鼎强调了网台联动对于剧集播出的优势,据他透露,江苏卫视先后与腾讯视频、百度百科等网络媒体合作,从不同话题角度令该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随着《都挺好》的热播,“苏大强表情包”也一度成为网络热点。这一网络化的传播,一方面持续强化着剧集中苏大强这一代表人物的性格,同时随着剧情的播出,也再次引发更广泛的社会话题。据酷云互动副总裁吕海媛介绍,从数据监测上看,《都挺好》的观众群体年龄层次非常广泛,且观众对这部剧的持续关注度也很高。观众对于这部电视剧的认可反映出剧集的品质、剧情连贯性以及吸引力,同时也证明精准的网络传播,令《都挺好》真正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
《都挺好》的热播使得现实主义题材剧回暖加速。不过,也有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当下影视界虽然热衷于提倡现实主义回归,然而真正要做到从“都挺好”走向“都更好”,需要创作者去发现和开掘。范咏戈提醒创作者,现实题材文艺创作,要处理好与现实的对应关系,要以平视的心态、平民的心态,面对现实,敢于触碰、敢于解读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