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电视剧怎样与时代共振

admin 2018-09-27 14:16:16 导读

导读 : 中国兰州网9月19日消息 前不久,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研评会”上,相关导演、编剧、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探讨...

  中国兰州网9月19日消息 前不久,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新时代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研评会”上,相关导演、编剧、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探讨当下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方向,把脉新时代国产现实主义创作的现状与未来。

  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呼唤下,现实主义电视剧的创作迎来了一波发展高潮,涌现出了《初心》《灵与肉》《归去来》《楼外楼》《美好生活》等精品力作。然而在当下的荧屏上,现实主义还不是市场的主流,现实主义影视作品的创作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

  现实主义不等同于现实题材

  现实主义剧不等同于现实题材剧,新时代的现实主义剧应以现实生活的真实感为经纬度,刻画万花筒人生、社会风情画卷。一些貌似发生在当下,但与当下生活、生存和情感毫无关联的浮华都市剧,并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因此,现实主义创作不能让当下题材牵着鼻子走,这样只会让创作之路越走越窄,最终陷入死胡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指出:“用现实主义的审美精神、审美原则创作现实题材的电视剧,这始终是中国电视剧的主体、主流、主干。但前者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审美原则、审美标准和创作方法是一个独立的范畴;而现实题材又是一个独立的范畴,相对于历史或古代题材而言,它立足的是现实的生活范畴。”

  不仅如此,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人一听到是现实主义电视剧,就摇头拒绝,说都是些“高大全”的东西,带有极浓的说教气息。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在研讨中表示:“我们把现实主义等同于庸俗化、简单化,甚至是教条主义等,所以我们拒绝甚至耻于谈现实主义,这其实是对现实主义极大的误解、误会。”

  这种现象的存在并非没有原因。以往的抗战剧、英模剧等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简单刻板处理人物和剧情的现象,常常是正面人物必然伟岸光辉,没有丝毫缺陷,反面人物就极尽丑化之能事。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早已脱离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再加之对善恶的简单化处理,对价值观念的生硬灌输,只会让观众觉得有失真实,过于教条主义。

  不过近段时间以来,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例如展现“农民将军”甘祖昌一生经历的《初心》,创作团队通过深入了解人物生平,走访角色生前工作、战斗过的地方,访问认识、了解他的人,在获取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再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进行艺术加工,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自然能深入观众的心。

  “有一个村子里的人都在追剧,他们追的不是别的,正是《初心》。”《初心》编剧雷献和说。看到《初心》获得如此热烈的收视反响,他也从一个编剧的角度,总结了自己的几点创作体会。在他看来,“现实主义电视剧的创作首先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创作出来的东西要有时代感;其次还要与观众同声相应,能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最后,还要注意各种创作方式上的求同存异。”

  沉到生活中去才能创作出精品

  在观众日趋理性,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真正打动人心的是那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文艺创造。然而一些本应是现实主义用武之地的都市剧、行业剧,却经常成为各种“伪现实”“悬浮剧”的重灾区。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对真实生活体验的缺失正是这些剧集的“病灶”所在。《中国电视》执行主编李跃森总结:“一些都市剧、行业剧,热衷于表现生活的浮光掠影,而忽视了对生活本质特征的把握;热衷于炒作话题,而忽视了对生活中的深层次问题的思考;热衷于将人物事件标签化,而不去深入挖掘内在动因,用话题掩盖问题,用套路代替艺术;热衷于搜罗花样翻新的技巧和桥段,而忽视了生活本身的真实和美感。”

  这反映出的是创作脱离生活体验,折射出的是急功近利和心浮气躁的创作心态,而这恰恰是现实主义创作中的大忌。“要想创作浮上来,就必须在生活中沉下去。”《归去来》的编剧高璇表示,“采访、体验生活太重要了。我写《归去来》的时候,大概有将近两个月都在美国采访,加上一些国内的采访,两个月一共完成了对40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

  高璇认为:“正是对留学生群体的深入了解,才让《归去来》突破了‘杯水风波、一己悲欢’的视野局限,让这部剧有了更广泛的社会现实基础。”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田水泉有着多年从事司法题材剧创作的丰富经验,他对这一点也深有体会。他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到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还是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此外,这种浮躁状态和业内的投资风气是分不开的。电视剧《美好生活》的制片人吴毅指出:“业内某些不专业的投资人连剧本都不看,只看明星阵容就决定是否投资。”投资取向的本末倒置,忽视导演、编剧的作用,只是一味地依赖于明星艺人的高人气,只求尽快地“变现”,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品质自然难以保证。

  有精神内核才能实现价值引领

  电视剧创作要有一种时代的精神引领,现实题材作品要回归当下,温暖亲民,不能陷于一地鸡毛和无病呻吟之中。导演刘江说:“如果一味地迎合低级趣味的审美标准,会丧失我们的文化尊严。”作为活跃在一线的导演,刘江坦言现在业内的一些制作人唯收视率论,用快节奏的表达撑起戏剧冲突。刘江说:“要快很简单,但是这个戏我是想给观众带来一点思考,完全投其所好不会有这样深刻的东西。”

  对这一点,与会专家们达成了共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深刻地影响国家的命运。”

  中国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要在引导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真善美等精神上面有更多新的作为。对此,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谈了自己的思考:“赚钱无可非议,但精神产品的假冒伪劣从某种程度上,比物质产品的假冒伪劣要恶劣得多。影视作品要有精神内核,才能实现价值引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前,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中,还存在着创作难、投资难、发行难等需要克服的问题,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戒骄戒躁,深入现实生活,从火热生动的时代变迁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创作能量,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作。 (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蒲成)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电视剧《开封府》包拯事迹变宫斗 古典题材的改编底线在哪
下一篇:小霸王游戏机风靡街头 《渴望》创中国电视剧收视奇迹

热门tag